節流: 與其寄望政府解決問題 不如自我進行四大意識革命

我們該怎麼做?才能擺脫那永無終止的痛苦感?

● 意識革命一:別再相信過去的社會常識

大前研一開宗明義要大家拋棄過去的社會常識。
以前,景氣不好,日子過得苦,政府就靠降息、提高貨幣供給來刺激經濟,
但事實證明,不管是現在的日本或台灣,即使利率都陸續創下世界新低,
但,現在是社會與消費心態的結構改變,這套方式並不適用。

「不要再把一切問題的解決都寄望政府,政府正是問題之所在。」
大前研一認為,未來的政府,只會不斷製造更多的負債,
企圖向人民徵收更多的稅收,來救助窮人,但這不能根本的解除所有人的痛苦。

因此,大前研一認為,所有人要自救,要忘記過去
「只要靜靜的做,就會加薪、升遷」的價值觀,因為真實的未來,並非如此。

● 意識革命二:體認收支落差,學習自救

弔詭的是,很多人感覺到痛苦,卻沒有付諸任何行動,因為他們無法接受事實。

林萬億看過太多類似個案,他們雖有工作能力,經濟上卻非常困窘。
通常這群人向下滑落時,會經歷四階段的心理,一、試圖掩飾;
二、自我催眠未來會東山再起;三、發現做不到後,就會拒絕承認現實;
四、最後把自己隔離在原有生活圈之外。

嚴烽彰舉一個病人為例,
「本來他是個傳統產業的大老闆,生意失敗了。半年前他坐著賓士車來,
其實那輛賓士已經被查封,他只是幫別人顧車,但是他捨不得過去的生活,
想要有那個排場,他還是忍不住偶爾跑去高爾夫球場,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…」

林萬億觀察,「關鍵不在於變窮!」而是大家無法接受自己的收入降低,
消費與社會生活圈卻仍停留在原來的位置,中間的落差,就是痛苦來源,
這種痛苦又比原來的窮人更深。世新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徐富珍指出,
這在心理學上稱為「認知失調」。

當台灣富者越富,台北市一個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每月要到十萬元以上,
才算是水準之上後,許多薪水還在三、四萬元上下游移的人,
就出現這種失調的症狀。

徐富珍舉例,有人會告訴自己這種狀況沒問題,
名牌照買、卡照刷,結果成為卡奴。更多人則會自我否定,
認為自己失敗無能,永遠買不起自己想買的東西,挫折感越來越深。

但其實,人們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。
大前研一主張,別再拿過去的尺,來衡量現在的生活。
面對收入減少、負擔增加,
生活者必須立刻改革自己的意識,重建自己的人生戰略。

《窮得有品味》的作者亞歷山大(Alexander von Schonburg)
也呼應此一說法,「變窮,就是優質管理的開始」。
當你開始針對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做一番檢討時,你可以排出優先順序,
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,放棄不必要的事物,
最後,你可以既節儉,又贏回生活品質。

● 意識革命三:重新分配有限資源

大前研一就認為「買房子、車子與投資小孩的教育經費,
這些過去大家認為人生最需要投資的三項事,其實根本沒有必要。」

「為什麼大家這麼執著想買房子?這種執著的『購屋信仰』,
其實就是人人都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中堅階層此一意識下的產物。
年輕時薪水低無所謂,大家總覺得,反正未來自然會加薪、會升職,
就算日子會過得拮据些,在35歲至45歲的時候,都一定要編列房貸預算…」

但當你的薪水不再增加時,你還要幫自己背上這麼大的負擔嗎?
其實,人要改變心態,只是一念之間。

30年前,美國也出現所得兩極化,當時美國的消費者心態就產生很大變化,
反正花錢也無法擁有車子,乾脆需要的時候再租就好了。
事實上,養一輛車加上停車費與維修費用,假設每週才開一兩次,倒不如租車划算。
這就跟美國現在很多公寓,都是共用洗衣機的道理相同。

《窮得有品味》一書指出,太多的消費,都是意識形態工業對我們洗腦的結果,
比如說,旅行社告訴我們,旅行值得我們追求。
但科學早就證明,度假會讓人變笨,如果度假三週,保證智商比出發前降低3%。

但這不代表你就不要旅行,不過,別接受休閒商人規畫的夢想,
去找專屬於你自己,真正有辦法實現的夢想。
如果旅遊只是走馬看花,那乾脆待在家裡。

大前研一也主張,與其投資金錢在小孩的教育上,不如投資時間。

根據主計處統計,即使再辛苦,
台灣的家長每個月都會湊出平均4千元的教育費給孩子。
但事實上,「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外包給老師是最糟糕的模式!」

大前研一說,教導你小孩的老師,並沒有挫折與社會經驗,
他們教導你小孩的價值觀,可能也很有問題,
父母與其浪費金錢,倒不如投資時間在小孩身上,把自己當活教材,
把社會的殘酷面告訴孩子,磨練他們的求生力。

而且父母辛苦的工作,存錢讓孩子去補習班,反而讓孩子成為外食一族,
吃速食食物,健康變差,這些都是無形的成本,
在我們重新規畫自己的損益表時,也應該把它盤算在內。

此刻的台灣,從台北、宜蘭、到台東,就有三個家庭嗅到這股氣氛,
拋開傳統的中產階級社會意識,重建自己的人生戰略,
興起「花小錢過快樂生活」的新運動。
他們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,雖然收入打折,
但平均每月支出也大幅降低25%至62%,
幸福感卻比以前大幅提升30%以上。

● 意識革命四:定位要清楚

個人要自救,企業也需要。當中產階級消失後,企業也必須擬定新的銷售戰略。
未來,只有兩種客戶,一種是上層階級客戶,他們越來越有錢,也越來越奢華,
若鎖定他們,你必須有能力走徹底的奢華路線。

而另一種,也是最大的市場,則是中低階層的客戶,
他們的人數逐年暴增,面孔卻和過去的窮人截然不同,
他們不吝惜多付一點價格,得到高品質、好感覺與貼心服務的產品,
這就是所謂的「新奢華產品:感覺上流階層、價格下流階層。 」

這是個既新且龐大的商機,卻也是個嚴酷的考驗,
企業必須能夠利用最少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,
從降低庫存、嚴控成本、活用IT設備、重新檢視物流體系的能力,才可能做到。

西班牙成衣品牌Zara,就是活用IT設備很好的例子。
Zara被譽為時裝界的「戴爾電腦」,新產品從設計理念到成品上架僅需十天,
每年可以提供一萬種以上的商品,客戶每年回購次數平均有十七次。
這個品牌很少打折,因為它的產品充滿時尚設計感,但價格卻不高。

Zara有一套縝密的資訊系統,可以迅速串聯全球三千個門市,
門市小姐把顧客的愛好與詢問度輸入後,總部可以第一時間判斷新產品趨勢,
而立刻反應,不受歡迎的產品一週內立刻下架,以減少庫存。

反觀其他高級品牌,從設計到出貨時間長,商品的週轉率也不高,
所以過期貨必須降價四成。而一般平價成衣,則採計畫性一次大量生產,
無法跟上時尚,稍有品味的消費者也看不上眼。

「如果用對策略,這將是個贏家通吃的世界,」大前研一說。
在M型社會,定位清楚「誰是你的客戶?」後,就成功了一半。

-- 續
(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986 期 作者:曠文琪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e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